close

《快樂寶貝的秘密》這本書是由史提夫‧畢度夫所著,已在全世界十四個國家出版發行,也是一本暢銷書籍。在看完這本書之後,我對於「孩童與情緒」這個部分的內容感觸特別深,因為它讓我想起了一段往事。自從母親過世後,我們有一段時間是寄住在小舅家。那時的我是一個敏感易受傷的國中生,有一次為了一件小事跟表妹吵架,鬧到連晚餐時間我都還是繃著臉。大舅看到我時,他就跟我說:「女孩子脾氣不要那麼壞。…妳媽媽以前的脾氣很好…」他並沒有去了解我生氣的原因。從小到大我只學會去壓抑我的情緒,慢慢地也造就出一個不快樂的我;生氣的時候只能壓抑,想哭的時候只會躲起來掉眼淚,我的恐懼讓我只想武裝自己。因此,在讀完這個部份之後,我慢慢了解以前的自己,也開始思考對孩子的一些態度。

情緒的構成要素有四:喜、怒、哀、懼,就像色彩的三原色紅黃藍可以混合出不同的顏色一樣,其他的情緒都是由這四個基本要素衍生出來的;他們各自扮演重要的角色。例如,「憤怒」,它對個人來說也是很重要的。記得有一次和弟弟一家人去餐廳用餐。當服務生上菜時,他沒注意到小姪女的手,就把餐盤放下,壓到了她的手。等到服務生離開時,她才怯生生地叫媽媽幫她移開。當我們遭遇到類似這樣情況時,「憤怒」會讓我們為了自身的利益,挺身而出,讓我們有能力去爭取自由及保護自己。同樣地,「恐懼」也不見得是一件壞事,因為它會提醒我們提高警覺並遠離危險。至於「哀傷」,則會幫助我們抒解悲痛的情緒,因為它會產生一種化學變化,幫助大腦釋放痛苦。而以上三種結果,都是讓我們快樂的關鍵。每個人都會有一些基本的需求,例如安全、自由與接觸,當他們都獲得滿足時,我們就會感受到第四種情緒:快樂。

「不要哭」、「這有什麼好吵的」、「這有什麼好怕的」…,這些話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呢?的確,長時間和孩子相處我們,很容易為了一些事情失去了耐心,有些話就會不自覺的脫口而出,尤其是當孩子常常為了一些事情來告狀時。我們要了解,「吵架」其實是孩子學著溝通的另一種方式。現在班上的小朋友都知道,當他和同學發生什麼不愉快的事情時,他得先跟對方溝通,然後再來告訴我。所以有時會在教室的某一個角落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狀況,兩個小蘿蔔頭面對面討論發生在他們之間的衝突,當然一開始時他們需要一些語言的引導,但是我相信當他們都習慣這樣的方式之後,他們就會減少肢體上的衝突,因為在動手之前,他們已經先用溝通化解掉了。同樣地,當他們已經習慣將心裡的想法說出來後,他們也會試著去說出他們的悲傷或恐懼,如此一來,他們就不會被這些負面的情緒纏身,當然距離「快樂的境界」也近多了。

打從孩子哇哇墜地的那一刻起,父母對孩子的未來開始產生一些憧憬,最大的憧憬莫過於「快樂地成長」。為了可以達到這個目標,父母竭盡所能為孩子阻擋住所有他們可以會遭遇到的挫折,滿足他們的欲望,到最後卻發現不但達不到「快樂地成長」這個目標,而且也讓雙方都變得更不快樂。「快樂,究竟是什麼?」一個人不會哭、無所懼、沒脾氣,就是快樂嗎?這是我們值得去思考的一個問題。在人的成長過程中,不可能永遠風平浪靜;「遭遇挫折」及「面對失敗」都是我們必須去學習的人生課題。因此,若是一個孩子可以最自身的遭遇處之泰然,如此他才有能力讓自己時常保持喜樂。這才是我們應該要努力去達到的一個目標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eiyi5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